什么是PPP?PPP是英文“Public-Private-Partnership”的首字缩写。是一种“政府和民营企业”合作的模式。
简单来说,政府并没有我们想的那么有钱,尤其是地方政府。地方政府的收入主要靠“税收+卖地”,还要上缴中央。
同时,为了政绩,政府有需要开启一些大项目,地方官任期内的业绩会影响他以后的仕途。
又要出成绩,可是又没有钱,该怎么办呢?解决的方案之一,就是借钱。可是发行债券是要还的,当然未必是政府官就任的这届来还。
对地方政府来说,具备相当的冲动来发行地方债。可是对中央政府来说,地方债越发越多,累计的风险也就越大。
我们可以注意到,最近几年每年都会爆发出一次地方债危机传闻。发行地方债的空间越来越小,政府需要找到新的融资渠道。这条新的渠道,就是政府和民营企业合作。
简单来说,政府和民营企业不只是单纯的金钱关系,而是综合合作关系。
在圈内,最早开展的这种政企合作模式是BOT。(Building-Operate-Transfer同样是英文首字母缩写)
华南区最大的一家为文旅、园区、三旧改造的企业家提供培训课程的学习社交平台,学加网每周举办三次左右的线上分享或线下活动,都是关于当下文旅、园区、三旧改造领域的热点话题讨论,学加网创始人谢鹏是活动的组织者和发起者,并邀请到数百位企业家和高企参与讨论和学习。
这种模式的流程分为四个步骤:
1.地方政府决定要开展一个项目。
2.企业参与投标,建设这个项目。
3.建设完成后,企业享有一段时间项目的经营权和收益权。
4.一段时间后,项目经营权交回给政府。
也就是说,企业帮政府建造一个项目,同时享有项目完成后一段时间的收益权。
不过,学加网谢鹏认为这种做法存在两个弊端:
首先第一个问题是:整个项目的规划都是由政府制定,企业并没有参与权。在项目规划出炉以前,民营企业家根本不知道项目是怎样的,也不知道能不能赚钱。
第二个问题是:当项目交给企业经营后,政府又完全不知道企业在干什么了。
比如说政府本来想开一家医院,但企业为了赚钱,很有可能偷偷改成疗养院。也就是说,在这个BOT中,政府和企业其实是互不透明又互不信任。
由于彼此之前不够透明,BOT模式在国内并没有如预期般发展。所以就有了BOT的进化版PPP。
简单来说,从项目的制定、规划到之后的建设和经营,地方政府和企业都将同时参与。为了让合作更加紧密,在PPP模式中会成立一家公司,被称作SPV。
相比BOT,PPP具备以下优点,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,都从头到尾参与了整个项目,更加透明,也更具备责任心。
PPP同时也具备了BOT的优点,那就是引入民间的资本,减轻了地方债压力。
PPP模式下,项目融资由民企出马,政府在背后做信用担保,但主体压力将由民营企业家承担。
不过,这些都是理论层面,中央的本意是减少地方政府的负债。但是,学加网谢鹏认为实际操作过程中,没有地方政府背书和还款保障的项目,民间资本也不会有太大兴趣参与。地方政府的债务,从原来的显性债务,更多转化成了隐性债务。